山东省作为一个沿海省份,自然离不开水资源。然而,水资源短缺却是山东基本省情,也是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山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22吨,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居全国第26位,属北方严重缺水地区之一。全省水资源总需求量保持在210亿吨左右,用水量居高不下。
山东省用水很大程度上依赖跨流域调水,外水入鲁占比超过30%。2015年以来,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年均超过1.4万平方千米,地下水超采严重。海水淡化技术变得必要且紧迫。
淡化海水是与粮食一样的基本民生需求,是与石油一样的工业“血液”。加快发展海水淡化,是山东经略海洋和海洋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近日,山东省海洋局调研组提出建议,应在充分发挥山东已有调水工程作用的基础上,让海水淡化成为沿海地区水资源供应的重要增量。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水淡化核心技术国产化取得一定进展,在预处理、膜材料与膜过程、防腐技术、海水淡化系统及装备等方面积累了科技基础。
反渗透海水淡化法适用面非常的广,且脱盐率很高,因此被广泛使用。反渗透膜法首先是将海水提取上来,进行初步处理,降低海水浊度,防止细菌、藻类等微生物的生长,然后用特种高压泵增压,使海水进入反渗透膜,由于海水含盐量高,因此海水反渗透膜必须具有高脱盐率,耐腐蚀、耐高压、抗污染等特点,经过反渗透膜处理后的海水,其含盐量大大降低,淡化后的水质甚至优于自来水,这样就可供工业、商业、居民及船舶、舰艇使用。
“靠海吃海”,山东省将海水淡化纳入全省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地区水资源利用规划中是十分明智的选择。海水淡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沿海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